1、分类和特点:按预加应力的方式可分为先张法预应力和后张法预应力。在后张法中,按预应力筋粘结状态又可分为:有粘结预 应力混凝土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 先张法的特点是:先张拉预应力筋后,再浇筑混凝土;预应力是靠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传递给混凝土, 并使其产生预压应力。后张法的特点是:先浇筑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在其上张拉预应力筋;预应力是靠锚具 传递给混凝土,并使其产生预压应力。 2、先张法预应力施工 (1)一端张拉,张拉控制应力和程序按设计要求进行; (2)单根、多根或整体一次进行张拉;单根张拉顺序:由下到上,由中到边(对称); (3)张拉完毕,立即浇筑混凝土;浇筑前发生断裂或滑脱的预应力筋须更换; (4)放张时,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无要求时,不低于 75%; (5)放张应缓慢放松锚固装置,使各根预应力筋同时缓慢放松。 3、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有粘结) (1)预应力筋孔道形状有直线、曲线和折线三种类型。孔道的留设可采用预埋金属螺旋管留孔、预埋塑料波纹管留 孔、抽拔钢管留孔和胶管充气抽芯留孔等方法。在留设预应力筋孔道的同时,尚应按要求合理留设灌浆孔、排气孔和 泌水管。 (2)按要求进行预应力筋下料、编束、穿束。穿束在混凝土浇筑后进行,也可在混凝土浇筑前(蒸汽养护时除外) 进行。 (3)预应力筋张拉时,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不低于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标准值的 75%。 (4)预应力张拉要符合设计要求;通常预应力筋张拉方式有一端张拉和两端张拉。有粘结预应力筋长度不大于 20 米时,可一端张拉,大于 20 米时,宜两端张拉;预应力筋为直线时,一端张拉长度可延长至 35 米。 (5)张拉顺序:宜按均匀、对称的原则张拉;预应力楼盖宜先张拉楼板、次梁,后张拉主梁的预应力筋;对于平卧 重叠构件,宜先上后下逐层张拉。 (6)预应力筋的张拉以控制张拉力值为主,以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作校核。对后张法预应力结构构件,断裂或滑脱的预应力筋数量严禁超过同一截面预应力筋总数的 3%,且每束钢丝不得超过一丝。 (7)预应力筋张拉完毕后应及时进行孔道灌浆。灌浆用水泥浆宜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调制的水泥浆,水 灰比不应大于 0.45,强度不应小于 30N/mm²。 4、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无粘结) (1)无粘结预应力筋如同普通钢筋一样先铺设在支好的模板内;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张拉锚固。它的特点是不需预留孔道和灌浆,施工简单等,施工的主要工作是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设、张拉和锚固区的处理。 (2)无粘结预应力筋一般在普通钢筋绑扎后期开始铺设无粘结预应力筋,并与普通钢筋绑扎穿插进行。 (3)预应力筋张拉时,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不低于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 75%。 (4) 无粘结预应力筋长度不大于 40 米时,可一端张拉,大于 40 米时,宜两端张拉。 5、预应力损失 混凝土的变形主要分为两大类:非荷载型变形和荷载型变形。非荷载型变形指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变形,包括化学收缩、碳化收缩、干湿变形、温度变形等。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又可分为在短期荷载作用下的变形;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徐变。
根据预应力筋应力损失发生的时间可分为:瞬间损失和长期损失。张拉阶段瞬间损失包括孔道摩擦损失、 锚固损失、弹性压缩损失等;张拉以后长期损失包括预应力筋应力松弛损失和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