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学网分享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鉴别点 | 斜疝 | 直疝 |
年龄 | 儿童或青年 | 多见于老年 |
突出途径 |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 | 从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
疝块形态 | 椭圆或梨型,上部呈蒂柄状 | 半球形,基底较宽 |
精索与疝囊 | 精索在疝囊后方 | 精索在疝囊前方 |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 |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
嵌顿机会 | 较多 | 少见 |
腹股沟斜疝:
1.易复性斜疝:除腹股沟区有肿块和偶有胀痛外,并无其他症状。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用力时出现肿块,肿块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如病人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推送向腹腔回纳而消失。
2.难复性斜疝:除胀痛稍重外,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滑动性斜痴多见于右侧腹股沟区,除了疝块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承学网整理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嵌顿性疝:多发生于斜疝,其主要原因是强体力劳动或用力排便等腹内压骤增。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之回纳。若不及时处理,可发展成绞窄性疝。
3.绞窄性疝:临床症状多较严重。
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直疝病人站立时,在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外上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因疝囊颈宽大,平卧后肿块多能自行消失。
例题:关于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鉴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男性
B. 斜疝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C. 斜疝疝块外形多呈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疝块外形多呈半球形,基底较宽
D. 斜疝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直疝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仍可突出
E. 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二者嵌顿发生率均较高
答案:E
解析:斜疝因先天或后天腹壁薄弱等因素,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因老年腹壁肌肉萎缩,常见于老年男性,A正确。斜疝的突出路径是腹股沟管,可延伸至阴囊;直疝经直疝三角突出,位置更靠内,不进入阴囊,B正确。斜疝因经狭窄通道突出,疝块形态多为椭圆、梨形,有蒂柄;直疝从宽大的直疝三角突出,呈半球形、基底宽,C正确。斜疝疝囊经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压住深环可阻断突出路径,疝块不突出;直疝由直疝三角突出,与深环无关,压住深环仍可突出,D正确。斜疝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其疝环相对狭小,嵌顿发生率高;直疝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疝环宽大,嵌顿发生率低,该选项错误。所以答案选E。